英国达盛动脉硬化检测系统 注册证编号:国械注进20152072984;具体详见本公司网站
动脉硬化是可以检测的,而且是一项快速、无痛性的检查手段,具有灵敏度高、可靠性高、可重复的特点,可以用于全身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;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与预测;抗高血压、抗动脉硬化药物光疗效果评定等方面。该项检查已经被列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心血管、糖尿病等的防治指南内容及专家共识之中。
10月29日是“世界脑卒中日”,据卫生组织统计,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,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。在中国,卒中已成为超过肿瘤成为居民较大占比的死亡原因。数据显示,脑卒已开始慢慢找上年轻人,中青年占比已达41%,且女性卒中比例开始增加。
脑卒中有没有提前信号?这些人群请注意!
>>数据: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
“脑卒中”俗称“脑中风”,包括出血性中风(脑溢血)和缺血性中风(脑梗死),具有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死亡率、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“五高”特点。据悉,全球有3000万卒中病人,中国约占1/3,是世界卒中大国。我国每年有约150万人死于脑卒中。
此前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死亡居高不下的原因,死亡率为欧美国家的4-5倍。此外,该病还存在高复发率的问题,几乎所有中风患者,都会再次发生中风。
>>发病率呈现年轻化:中青年占41%
成都市三医院“卒中中心”收诊数据显示,中青年患者比例已从2013年的31%,上升至2018年的41%。成都市三医院医生分析指出,因为工作压力大,家庭负担重,运动不足,使中年人脑卒中风险更为集中。
>>烟民注意:中年卒中女性比例增加
成都市三医院“卒中中心”数据显示,脑梗死的男性多于女性,男性吸烟、血脂异常、高血压、明显超重与肥胖等问题,都是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。
但收诊对比也显示,中年卒中女性比例有增加的趋势,从2013年的23%,已上升至2018年的30%。医生提醒:近年来,女性吸烟人群开始增加,不良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改变,以及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,导致了卒中女性的比例开始增加。
>>医生提醒:炒菜不放盐等也可能是卒中信号
“很多人认为脑卒中的发病很突然,但如果仔细观察,也能发现发病的信号。”成都市三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提醒,若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或乏力(尤其是身体一侧),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,视物困难,行走困难或平衡失调,无原因剧烈头痛等,即便症状很快消失,也应及时就医。
“很多人还误读了该疾病的预警信号。”成都市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柳华提醒,一些行为的异常其实也可能是发病讯号,例如炒菜不放盐、打麻将乱出牌、胡言乱语、头晕、肢体乏力等,千万不要随便误作其他疾病随意处置。
>>这些人群请注意
1.“资深”烟民,比一般人发病概率高2.5倍
37岁的王师傅从事安保工作,平日看起来身体素质不错。可就在前不久,却在值完夜班回家的途中,突然感觉左腿无力、耳鸣、眼花,还险些跌倒。被送到医院就诊,医生发现其为“右侧基底节脑梗死”。住院治疗期间,还诊断出患有高血压、高血压性心脏病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问题。
“平时看起来那么有精气神的,怎么说倒就倒了。”对于诊断结果,王师傅和家人、朋友都有些难以置信。可事实上,他从日常生活习惯来看就并不健康——因为长期需要值夜班,每天抽1-2包烟提神都成了“日常”,有时还要搭配一些白酒。而这样的习惯,已经持续了八年多时间。
“疾病的发生和他这些习惯密不可分。” 市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柳华解释说,吸烟时会产生有害的一氧化碳和尼古丁。一氧化碳会使动脉内皮细胞肌球蛋白收缩,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。这样一来,会促使脂蛋白沉积于血管壁上,就容易形成动脉硬化;尼古丁则有收缩血管的作用,可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加,使心跳加速、血压升高,导致动脉硬化。数据显示,吸烟瘾大、烟龄越长者会比一般人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高出2.5倍。此外,长期大量饮酒会容易引起血压升高,也是诱发脑卒中发生重要原因之一。特别是饮用酒精浓度高的酒的人,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要比不饮酒者大1倍。
2.血压越高,脑卒中风险越高
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,以及生活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,如高盐高脂饮食、吸烟、饮酒、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已证实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。卒中发病率、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,血压越高,脑卒中风险越高。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。降低血压,控制血脂,保持健康体重,可降低脑卒中风险。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,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采用抗凝治疗。
>>6个生活习惯 令你远离卒中
国内外的防控经验都证实脑卒中“可防可控”。脑卒中的预防要以“健康四大基石”为主要内容,即“合理膳食,适量运动,戒烟限酒,心理平衡”。
1.注重合理膳食,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,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,限量食用烹调油,每天饮水要充足。
2.酌情量力运动,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,如健走、慢跑、游泳、太极拳等运动,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。防止过度劳累、用力过猛。
3.克服不良嗜好(吸烟、过量饮酒、久坐等)。
4.注意气候变化、保持情绪平稳。
5.老年人应防止过快改变体位,避免便秘。
6.定期进行健康体检,发现问题早诊早治。